【茶文】“有一杯好茶,我便能万事静观皆自得。”
2017-06-28 09:35 来源:津乔普洱 关注量:5560
一壶清茶,两三人对坐,总有聊不完的趣事,从茶叶的滋味,到品茶的感悟,一杯茶里装满了的人生百态。茶虽高雅,却不高冷,因着几分人间烟火味,令平民百姓津津乐道,也成为大师笔下的日常。
“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清福。”鲁迅这句话几乎成为茶圈的名言,不过,“会喝好茶”的鲁迅赶上打折也会去尝尝鲜——
“某公司又在廉价了,去买了二两好茶叶,每两洋二角。开首泡了一壶,怕它冷得快,用棉袄包起来,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,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,颜色也很重浊。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,喝好茶,是要用盖碗的,于是用盖碗。果然,泡了之后,色清而味甘,微香而小苦,确是好茶叶。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,当我正写着《吃教》的中途,拉来一喝,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,像喝着粗茶一样了。”(摘自鲁迅《喝茶》)
偏好一杯好茶的老舍也会因为茶叶身价倍涨而动了戒茶的念头——
“必不得已,只好戒茶。我是地道中国人,咖啡、蔻蔻、汽水、啤酒,皆非所喜,而独喜茶。有一杯好茶,我便能万事静观皆自得。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,和干吗活着。但是,不管我愿意不愿意,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!”(摘自老舍《戒茶》)
而对于冰心来说,一杯茶里品出的是儿时的记忆,一杯淡淡的香片里沉淀着乡愁。
“我从小就看见我父亲喝茶的盖碗里,足足有半杯茶叶,浓得发苦。发苦的茶,我从来不敢喝。我总是先倒大半杯开水,然后从父亲的杯里,兑一点浓茶,颜色是浅黄的。那只是止渴,而不是品茶。”(摘自冰心《我家的茶事》)
林语堂品茶,讲究一个“静”,不静,则无味。
“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,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,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,即十分败兴……据《茶录》所说:‘其旨归于色香味,其道归于精燥洁。’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素质,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;也只有‘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’的人,才能够体味出这些素质。”(摘自林语堂《茶和交友》)
在梁实秋眼里,朴实便是喝茶的精髓。
“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。人无贵贱,谁都有分。上焉者细啜名种,下焉者牛饮茶汤,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。北人早起,路上相逢,辄问讯‘喝茶吗?’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,乃人生必需品。孩提时,屋里有一把大茶壶,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,相当保温,要喝茶自己斟。我们用的是绿豆碗,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,小号的是茶碗,作绿豆色。粗糙耐用,当然和宋瓷不能比,和洋瓷也不能比,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。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,我很怀念。”(摘自梁实秋《喝茶》)
民国的文艺女神杨绛,她从茶的苦涩里品出的是诗味。
“1660年的茶叶广告上说:‘这刺激品,能驱疲倦,除噩梦,使肢体轻健,精神饱满。尤能克制睡眠,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。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,饮茶尤宜。’照《红楼梦》中的妙玉论喝茶,一杯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。那么喝茶不为解渴,只在辨味。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。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,‘文艺女神带着酒味’,‘茶只能产生散文’。而咱们中国诗,酒味茶香,兼而有之,‘诗清只为饮茶多’。也许这点苦涩,正是茶中诗味。”(摘自杨绛《喝茶》)
季羡林预言:茶叶将取代咖啡可可,披靡世界。
“中国是茶的原产地,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,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,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,在日本独为繁荣,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,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在欧洲,最著名的饮茶国家,喝的是红茶,在北非和中东,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,喝的是龙井,是绿茶。根据最近的世界饮料新动向,茶叶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势。”(摘自季羡林《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》)
大师的笔下,茶叶作为文化的载体,而又平易近人地与普天之下的百姓愉悦共处。对于这一味生活的调味剂,我们无需把它看得高高在上,只要享受其中,就好。
注: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,由津乔普洱编辑整理
热门推荐RECOMMEND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