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津品茶话】从历史中一路走来,357究竟蕴含了什么意义?
2021-09-17 17:55 来源:津乔|匠制纯粹好茶 关注量:5338
饼茶是最常见的形制。
其中又以357克份量流传最广。
可是为什么普洱茶都要制成357克?
正如很多“经典”,
都是在时代发展中形成,
“357”同样经过了久远的历程,
从数字走到传承。
贸易出口,历史传承
[ 357数字的由来 ]
普洱茶发展跌宕起伏,
对于“357”这个数字,
有吉祥说、度量衡说、抽税说等诸多故事,
但多富含想象。
以历史来看
“357”的诞生实际经过三个阶段:
壹 丨 民间习惯:唐代茶马市过税“八抽一”。
“七”来源于“八”。
七子饼最早由唐代的边境贸易得来:
交易时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,
另外那张分离的饼用来上税。
由于市场“抽税”,
“八饼变七饼”,
后来多余一饼,干脆分开包装,
“七子饼”的习惯逐渐形成。
这是关于七子饼捆扎的最早的传说。
贰 丨 官方认证:清朝朝廷制定“七圆一筒”标准。
经历散茶、团茶的变迁,
圆茶在清代重新成了主流。
为了税引的方便,
清朝规定圆茶包装为“七圆一筒”。
《大清会典事例》载:
“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提准,
云南商贩茶,系每七圆为一筒,
重四十九两,征税银一分,
每百斤给一引,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,
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。
于十三年为始,颁给茶引三千。”
这是官方首次将“七饼”定为标准。
此时,清政府虽然将每饼茶定为七两,
但并不等于357克,
根据当时时度量衡标准,
换算每饼约250克。
唐、清两朝,是“七子饼”形成的重要历史节点。
叁 丨 接轨国际:“30千克/12筒/7饼”出口标准形成
清末民国后,
七子圆茶作为“消费主流”随华侨到了海外,
“侨销圆茶”历史由此展开。
为了配合出口,
按国际惯例每件30千克,
内装12筒(俗称1打),
每筒延续“七子饼”的传统,
得到每饼357克的国际标准。
“357”是一个偶然的数字,
从历史脉络来看,
“357”更是普洱茶“里程碑式的符号”。
叁重筛选,伍大茶园,柒步工艺
[ 津乔叁伍柒的诞生 ]
对于“357”历史的经典,
2014年津乔有感而发创制“津乔叁伍柒”——
叁:叁重原料筛选,
(产地精选、鲜叶精选、工厂精拣)
伍:伍大优质津乔古茶园,
(勐库大叶种核心代表茶园5个)
柒:柒步经典传统工艺。
(摊晾、杀青、揉捻、阳光晒干、圆饼压制、笋叶扎筒、燎篾)
以传统工艺、经典选材,
缔造出最纯粹正宗的云南大叶种滋味,
用“叁、伍、柒”重新诠释经典。
可以说,
喝懂了“津乔叁伍柒”,
就解开了云南大叶种最古老的“味觉密码”。
(勐库大叶种茶树籽纯度高达80%,被誉为云南大叶种的正宗)
注入生命力,经典更流行[
经典茶加入新形制 ]
2021年“津乔叁伍柒”全面升级,
通过熟茶的加入,和“薄片”的创新,
继续诉说“357”,
传递普洱茶经典历程。
经典茶加入新形制,
既符合茶友对“经典”的鉴赏和收藏,
又满足随时享受好茶的时代需求。
津乔叁伍柒饼茶&薄片茶融合,
让经典更流行,让流行更经典。
津乔叁伍柒,
是一片普洱茶,
包罗大叶种的纯正以及津乔匠人的传承;
是一个时代,
记载着357克七子饼的普洱茶历程;
更是一种经典,经典笋筒、经典饼形、经典配方,饱含文化的厚度;
还将是一种流行,
从专业出发,回归最简单的冲泡方式。
一杯茶中,
蕴含着我们的文化自信,
越来越多人关注如何更好地喝茶,
喝更地道的好茶。
“传统经典”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。
357,
用时光沉淀出的经典与魅力,
未来也一定会,飘香致远。
下一篇:风雅古人的喝茶二三事
热门推荐RECOMMENDED